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今年9月,民政部公布的《关于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拟表彰名单的公示》中,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第一中心敬老院院长于金娜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这一殊荣,是对她20年来始终如一、无私奉献精神的最佳印证。
毕可芝是该县第一敬老院的一位老人,也是养老院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二十年前,68岁的毕可芝老人成了这里的第一批院民,二十年间,她患过高血压病、脑梗等高危病症,而帮助她度过这些难关的人正是院长于金娜。入住敬老院至今,她目睹了身边一个又一个老人离开,也见证了养老院蒸蒸日上的发展,更看到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孩从面对生死的忐忑到敬畏生命的从容,如今二十年过去,毕可芝老人已经88岁了,依旧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金娜才是我的亲姑娘啊,也是我们整个院的大家长。”毕可芝逢人就说。
时间回到2005年,26岁的于金娜通过县里的选拔考试,从烟筒屯镇计生服务中心调任到新成立的县第一中心敬老院,担任院长。当时,这个敬老院是整合了全县11个乡镇的养老资源新建成的养老机构。计划生育工作与敬老工作,相似点不多,对于金娜来说,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而第一难题就是直面生死。
于金娜回忆说:“刚到岗的第二天,就有一位老人离世了,因为年纪小,没遇到过这些,面对老人的离世,除了懵懂、揪心,更多的是忐忑。这也是我第一次给去世老人穿寿衣,当时手都止不住颤抖,但还是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为老人剪指甲、擦拭身体,让老人能够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同时,也安抚全院老人的情绪。”
这次的经历让于金娜对生命产生了新的感悟,也让她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于金娜迅速转换角色,面对从零开始建设的敬老院,制定全新的发展规划,向上级民政部门汇报,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牢敬老院发展基础。如今,这座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的两层独立小楼,已发展成为拥有35个房间、60张床位的标准化敬老机构。寝室、消防控制室、活动室、档案室、药品室、洗浴室、洗衣房、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功能室配置齐全,并配备了吸氧设施、安全消防系统、无线网络、电视、电脑、健身器材等设备,一切旨在实现“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景。
于金娜说:“这些年来,每当深夜时分、暴雪停电时,就会用手机微弱灯光巡房,但从不觉得害怕心虚。在狂风暴雨的深夜赶回敬老院为老人送终,路面积水,我也毫不畏惧。”
养老院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第二难题也随之而来,就是如何和老人家属相处。县第一中心敬老院的受众群体基本都是“五保户”等弱势家庭。这些老人有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的,也有其他更特殊情况,对他们的照料就需要更加精细,也要不断面对家属的质问与不解。当老人生病时,听到家属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们怎么照顾的?”面对这种质问,她只能默默承受,并对自己要求再严格一些,让自己做得更好。为方便照顾老人,于金娜自学按摩、中医急救知识等,为失能老人设计康复计划,给很多紧急发病的老人争取黄金救援时间。此外,她还组织创建老人健康管理手册,实现“一人一档”,并在县民政局的协调下,共建敬老院与蒙福医院就医绿色通道,为老人不定期体检;对院内的护理员进行培训,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急救技能,院内配备24小时监控系统,全方位呵护老人生命安全;还开通了“亲情连线”服务,帮助院民与亲属线上线下视频团聚,年均服务超500人次。
因其在敬老事业中的卓越贡献,于金娜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先进个人”和“杜尔伯特县首届十大杰出女性”等荣誉称号。
这些都是她用20年青春堆砌而成的。现在再回顾工作伊始时面对的困境,她表示早已云淡风轻,那些曾经以为难以逾越的沟沟坎坎,被她以“为天下儿女尽孝”的初心挺了过来。
于金娜说:“我努力学习一些急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每位工作人员,就是为了让老人们的生命都能有质量,在这个‘第二个家’都能觉得踏实。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院的老人们都能安心地养老,把这里当成家。”
今年,她的荣誉墙又多了一张证书——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面对这份荣誉,于金娜说:“奖项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漫长的职业生涯,使我明白,敬老行业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安全保护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提升能力,为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张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