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随想
作 者/张 智
今天是4月23日,也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影响深远的重要节日最早由西班牙政府提议,其创意来自加泰罗尼亚地区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美丽的西班牙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就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并于1995年正式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或“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裕、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读书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和思想大师们,并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同时,4月23日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和秘鲁作家德拉维加等多位文学大师的生日和辞世纪念日,每年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要举办各种庆祝纪念和宣传活动。我国从1997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科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开始,宣传纪念活动一直延续下来,今天在杭州启动了为期三天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
关于读书,本人也有几点认识感悟,愿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读书学习是古今中外传承的历史遗风
谁都知道,读书或者阅读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因此,我国古代的先贤哲人曾留下许多劝勉读书的格言佳话,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积才千万,无过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读书为天下,心中系黎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留下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骨”;“程门立雪”,“韦编三绝”的典故佳话。
国外名人的格言也很多。如: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富兰克林:“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遂”;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孟德斯鸠:“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是愚昧,没有思考的习惯就是鲁莽”;狄德罗:“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世界最好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普希金:“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凯勒:“一本新书象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
我国近代伟人名人的读书故事和警句更是不少,毛泽东主席就是终身与书为伴的人,他在去世前一天还看书和文件11次,时长达2小时50分,他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他留下的经典理论著作和豪气霸气诗篇就是就是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的真实写照,周恩来总理同样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典范,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宣言至今仍在莘莘学子耳边回荡。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温家宝同志在参加第14个“世界读书日”活动时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可以给人智慧、给人勇敢、给人温暖、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作家王蒙:“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作家程乃珊:“阅读是最有情义的,会令男人女人都更优雅,更添人格魅力与风度”;作家范稳:“最幸福的阅读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从而发现世界之大美,人性之大善”;一位人民网网友:“学习就是生存、就是拓展、就是进取、就是创新、就是永葆青春活力”。
二、提倡读书是克服长期以来“阅读危机”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规律,社会越是宣传提倡什么,这方面的问题可能越多。《人民日报》曾在《大兴学习之风》社论指出:“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多方面的不适应,有的是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不适应,有的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有的是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不适应”。近年人们的阅读率虽在不断增长,但也不容乐观,尤其大中学生的阅读情况更不能忽视,厌学情绪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用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的话说:源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几大弊端,除文理过早分科以外,其中之一就是阅读率走低,阅读能力下降的“阅读危机”。而目前盛行的网络阅读实际上是一种难以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浅阅读,虽然它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但容易导致阅读的功利化、肤浅化、读图化,反映了一种快餐文化倾向,根本不能代替传统的纸质书籍。因此,多年前,以北大清华为主体,北京20多所高校的学生社团“一眈学堂”,就提出“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青年,起来,早起来,读书去”的口号,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赞赏支持和广大学生的热烈响应。
三、勤于读书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要求
毛泽东主席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当老师的要想给学生的一桶水始终满足新鲜,做学生的要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占有一席之地,搞管理的要想得心应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学习再学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但很多情况却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上学期间不懂得珍惜时间,工作遇到难题了,事情多了、应酬多了,才知道学习的重要,所以千万不能先天不足、后天欠补,或者平时不修桥、急时抱佛脚,而要知道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必须超前读书、加码读书,还要注意学用结合,把学习的成果及时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创新工作的举措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提升知识素养,打造学习团队,实现共同愿景的落脚点。
现在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看谁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学习社会就是学习者生存。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精神气质的涵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在于阅读的根植得有多深,国力的强弱往往和阅读率成正比。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一辈子的事情,对中老年讲,要想观念不老化、思想不僵化、能力不退化,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对年轻人讲,学习是为未来投入资本,为发展积蓄力量,所以,不论任何人,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四、善于读书是拓宽眼界思路、怡情修身的途径
毫无疑问,读书不仅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且还使我们达观处事、远离浮躁,让我们热爱自然生活、热爱环境动物,热爱花草树木、热爱山川河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心境平和的健康心态、大气胸怀。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惑所诱,增添我们的生活情趣,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特别是感恩心、敬畏心、羞耻感和责任感。而要很好读书,还须明确几点。
1、懂得读什么书
现在的专家学者一般都提倡多读文、史、哲、经等人文经典。而现存的人文典籍浩如烟海,有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艺术的、古代的现代的等等,令人眼花缭、目不暇接。其中光古籍就有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儒墨道法,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还有文学方面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大约8万多卷,从哪里入手确实是很棘手的问题。为此,季羡林推荐光芒万丈的《史记》,任继愈说《呐喊》值得一读再读;二月河说读《红楼》可获顶尖享受;叶朗说中国人都应该读《论语》;王安忆建议读《百年孤独》;于敏主张读《资治通鉴》;易中天认为最好、最有价值的书就是诸子经典,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仁爱之心,从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浩然正气;在墨子那里读到一双直面人生的冷眼;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蒋子龙认为读书如恋爱,首先要选择一本能吸引自己的书,从中读出兴趣,爱上阅读;其次要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人物传记;其三就是关心热点,了解流行;其四他赞同清代文学家张潮的观点,一年四季分读经史子集。就是冬宜读经,其神专也,夏宜读史,其时久也,秋宜读诸子,其致别也;春宜读诸集,其机畅也。
我认为读书无非就是选择三类,一类是有利于提高理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的;一类是和本职工作有联系,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一类是和个人兴趣有联系,喜欢爱好的。一句话就是读你自己需要读的、喜欢读的书。
2、知道如何读书
首先,养成自己的读书趣味。要能够坐得住、静得下,善于潜心专注、全神贯注地精读细读,不放过一页一行和一字细节。还要做到珍时惜机,随时随地、自觉自愿、心无旁骛地学习,不受任何外界杂事的纷扰。
其次,要修炼自己的读书品位。善于广纳深钻,格物致知,逐渐养成基本的价值判断和鉴赏能力。做到每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要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知道珍珠藏在那里,并把它拣出来。
最后,要累积自己的读书修为。注重探究、善于思考,融会贯通、厚积薄发。学习是一种能力,一种集知识增值、转化和创新于一体的能力,需要经过提炼、积淀,消化、吸收,加工,创造等一系列耗费心智、吃苦受累的过程,包括态度、精神、意志、情趣等多个方面,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累积才能把许多闪光的珍珠串成属于自己的项链,才能不断改善思维思路,更新观念理念,挖掘能力潜力,实现超脱超越,吃苦越多、领悟越深,修为越好、获益越多,否则,所学到的东西只能是支离破碎,没有消化、会反胃的东西,形不成知识的体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当然,读者的修为好比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加上长时间的日积月累,绝不是一时半会、死记硬背所能达到的。
以上围绕读书的事情,重点谈了三点感悟,一是为什么读书,二是读什么书,三是怎样读书。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大家置身风云激荡的改革年代,国际国内的百年变局,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碰撞的多元空间,都能把读书学习的事情放在心上,工作再忙、应酬再多也不要忘记。最好能让我们的日常起居和工作场所到处充满书香,让思想家思想的余音随时回荡在我们耳边。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最后,祝大家人人养成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养、学有所长,达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境界。